我与我的故乡

昨天与老娘通过电话,晚上又做了一晚上噩梦,想起我的家乡,醒来心头沉重。

如果故乡指出生地,那我的故乡可真是一个山窝窝里。

虽然靠近长沙,离长沙只有40公里,但那段山路远不止18弯,汽车开进去要一个小时。

我16岁离开故乡。离开后,基本很少回去。这30年来,回去故乡的次数屈指可数。

就算在16岁以前,真正呆在家乡的时间,算起来也寥寥无几。大部分时间还是跟着父亲移动。

为什么我对那个山窝窝,始终剪不断理还乱呢?

第一,我亲生的老娘还在那里,她在山村呆了一辈子,早就习惯了那里的生活。

客观说,我跟老娘交流不多,有时候1-2个月才打一次电话。但亲情这个东西,无法抹去。

家庭再怎么分裂,亲情就是亲情,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。

父亲去世后,我跟她随着彼此年纪增大,相互之间更多的是理解,而不是抱怨。

昨天打电话,提起父亲,她满是悲伤,她清楚的记得父亲去世已7年。这在以往是不多见的。

而这种情绪,也无疑感染了我,令人徒增伤感。

第二,那个地方,虽然地处山窝,交通信息都不发达,但那毕竟是我的祖籍。

我爷爷、我父亲祖辈都在那里出生和长大。那周围的人,都是他们的乡亲。

老家有很多习俗,人情风俗、往来礼仪等,很多甚至是恶劣的习俗,但长久以来,就存在于那里。

大家都遵循这些习俗,活在规矩里。比如谁家老人去世、谁家小孩结婚,怎么个流程方法,都是按仪式来的。

我当然看不上这些仪式,鼓乐喧天、落花流水、乱七八糟,老家的任何习俗我是坚决不参加的。

但我父亲在世时很重视。不仅老家的红白喜事他都要参加,春节还要回去村里待两天,逐家逐户拜访乡邻。

他去世后,还赢得崇高的威望,村里人都记得他。

然而,遗憾的是,那一片故土,对我而言真的很陌生了。

每次回去,看着那一片青山和绿水,我心情莫名的惆怅。而那里的人,大部分我的确都不认得了。

我父亲长眠在老家的青山脚下,这些年的清明节,我一次都没有回去过。只是过年或者过节回去,才在父亲的坟头站立良久,思绪万千。

清明节不回家扫墓,在村里人看来,是大逆不道的。但我的确不关注那些世俗。

随着成长环境的不同,以及个人性格原因,这么多年来,我的思想与认知,与故乡、和故乡的人,已经格格不入了。

故乡,已经成为一种符号,似乎每个人都要有这么个东西,但存在的价值又几乎没有。

我生的时候跟家乡没什么联系,死后就更不想回归那个山村了。

我多次跟老婆说,如果我死了,就把骨灰撒在家门口的大海里。当碧波荡漾时,那就是我在跟你打招呼。

近20年我都生活在广东,这里有我的家庭、朋友、亲人,这里才是我真正的故乡。

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

一个人的价值还在于他生前对社会、对家庭的贡献,死后的形式主义,当然无足轻重。

Print this ent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