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念中国AI的先驱–王湘浩

对于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来说,5月5日有特殊意义:中国人工智能奠基者之一的王湘浩院士的诞辰。王湘浩生于1915年5月5日,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、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家。他曾任吉林大学副校长,长期担任数学系和计算机科学系的系主任。1979 年组织召开了计算机科学暑期讨论会,这场大会也是有资料可考的中国第一次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大会,堪称中国的达特茅斯会议。

在学术的道路上,王湘浩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。他重视年轻教师的成长,积极迎接挑战和新的变化,几度拥抱新的领域:1946年,王湘浩从拓扑学转学代数;1958年,王湘浩从数学转而研究计算机;1977年,他又一锤定音,首先倡议开展人工智能的研究。今日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四处开花,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,国内的人工智能研究者们,都应该感谢他在人工智能研究的关键时刻在背后的推动。

王湘浩在普林斯顿获得博士学位,与华罗庚同时代。普林斯顿也诞生了多位人工智能研究的相关华人学者,包括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(李凯在吉林大学计算机系受教于王湘浩,他后来在耶鲁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来到普林斯顿任教)、耶鲁大学计算机系主任邵中、华人唯一图灵奖得主姚期智、ImageNet 作者李飞飞、邓嘉等人。

对中国人工智能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事件则是「吉大人工智能研究班」的召开以及全国高校人工智能研究会的成立。1980年,吉林大学受教育部委托举办人工智能研究班,帮助兄弟院校培养人工智能的人才,有清华、北航、中科大、复旦、中山、国防科大等共计16所高校的教师来到吉林大学进修。在王湘浩倡导与组织下还成立了全国高校人工智能研讨会,研讨会研究班自1980年起每年举行一次,是国内最早的人工智能学术研讨活动,为推动全国高等学校的人工智能研究起到重要作用。

王湘浩是中国人工智能学术研究公认的第一人,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,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和模式识别专委会的创办者和第一、二任专委会主任。抓住人工智能研究的机遇,开展定理机器证明、专家系统、计算机绘画的研究,使得吉林大学的人工智能研究集体,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。

王湘浩善于听取他人意见,善于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;他不存私心,每届毕业生留校时,都把学习最好的学生安排到最重要的方向上;他关心学生和年轻教师的成长,在他的学生中,涌现出了包括吉林大学校长伍卓群、中山大学校长李岳生、全国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刘叙华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管纪文、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等一大批人才。

Print this ent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