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y 司马顿 | 2020年2月28日 上午11:22
晚上在戏曲频道又完整看了一遍“ 锁麟囊 ”,这部京剧我大概看了数遍吧。
锁是程派名剧,我甚至去现场专门听过程派传人迟小秋的演唱。
迟小秋的演唱实力非常到位,那婉转高亢的腔调,是程派特色,其他人也模仿不了。油管上有很多她的选段,比如这个。
锁的剧情没什么特色,展现传统中华美德,知恩报恩的故事。
富家薛小姐在迎亲路上,遇到贫家赵小姐也出嫁。因为赵小姐哭声凄惨,薛小姐动了恻隐之心,将一袋珠宝(即锁麟囊)送给赵小姐。若干年后,大水淹城,薛小姐只身逃难出来,一无所有,恰巧入赵府为佣人。经过锁麟囊的牵线,薛赵两家相认,两位小姐结为金兰,合大欢喜。
中国所有的京剧,都没有特别复杂的剧情。因为艺术形式所限,慢腾腾的哼哼唱唱,不太可能发展出高深的情节。而且,京剧来源于民间艺术,老百姓也只能接受简单、善良的东西。类似于无间道那种,放在传统戏剧里是不合适的。
京剧里演绎的感情,大多是老百姓的传统道德美感。比如,“四郎探母”里体现的忠孝两难全;“穆桂英”表现的巾帼大义;“铡美案”宣示的人间正义等。剧本和表演,充分宣泄了民间老百姓最朴素的感情,好的就是好的,坏的就是坏的。
听剧这个事,当然不能像电视一样,去追剧情。听名家的演唱,看他们的表演,雍容华贵的衣服,锣鼓冲天的配乐,这才是真正的享受。所谓场上一分钟,场下十年功,这在京剧里充分体现出来。
名家的唱腔、身姿、台步,每一举手和抬足,每个着装的细节,都有极大的讲究。在台上只要走一步,职业的和非职业的,立刻就可以辨明。
京剧作为国粹,是真正的好东西,这里面全是艺术的精华。一部好的剧,是经过多少年演绎进化而来。一个优秀的京剧戏曲家,要经过多年的修炼才有所成。夏练三伏,冬练三九,这里面几乎没有捷径。
不像流行歌手,只要有点人气,不管小鲜肉也好、小网红也好,立刻就可以开唱。哪怕这个人五音不全,词不达意,也不妨碍继续吸粉。再加上抖音、B站的快速传播,他们就成为人人认识的国民歌手了。
而京剧大拿即使很厉害,也只局限在少数人的圈子里知晓。现在的年轻人,基本不听京剧,也没有兴趣了解京剧的文化背景。对这门艺术的传承,在社会上就少了很多根基。这是京剧发展面临的问题。
懒人这么多年来,对流行歌曲压根不感兴趣,很少听歌。但是对京剧却情有独钟,戏曲频道是我看的最多的。每年的戏曲春晚我都看,有条件还会去现场看。
除了京剧作为国剧外,还有很多地方戏种。但听惯了京剧,对地方杂剧压根无法接受。京剧除了唱腔外,还有深厚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底蕴,这些是地方戏种缺少的。
比如,广东的粤剧,太土了,我一听到那腔调,就仿佛回到了解放前的上海滩。越剧起源于江浙,太柔了,像三月天的梅雨,让人打不起精神。黄梅戏唱腔华丽,当歌曲听听还行,少了戏剧的底蕴。其他的什么豫剧、秦腔、二人转等,完全无爱。
京剧发展还有一个问题是创新太少。由于年轻人不投身进来,优秀的新演员也就不多,可以唱的剧本也就那么一些,听来听去都是老的腔调。电视剧一年可以创作几百部,但京剧几百年来,估计还是那么几百部。
希望在新的时代下,京剧也与时俱进,产生更多优秀的作品,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演员,让这门古老的艺术,在新时代里传承下去。
Source URL: https://smart.postno.de/archives/1634
Copyright ©2024 司马顿的博客 unless otherwise not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