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年明月在,曾照彩云归

天气十分阴沉,窝在家里看书。

幸亏还能看的进去,否则这种天气,我的抑郁症又犯,生不如死。

这两天看完一本,是Kindle推给我的,叫“粉妆楼”。一开始还以为是本脂粉小说,看了后才知道是历史演义小说。作者是清代竹溪山人,假借罗贯中名义写的。

这种历史演义小说中国有很多,什么封神演义、三国演义、隋唐演义、杨家将等。大多是借有记载的正史为主干线,加入野史佚事和个人想象,乱七八糟改编的。

当然,这里面不妨有经典诞生,比如三国演义就是四大名著之一。三国演义之所以经典,是它的故事和人物,基本符合三国正史的情况,可当作休闲历史读物看。

其他大多数的演义,基本也就是消遣读物,不能当真,文学价值也接近于无。

比如这本“粉妆楼”,大概是说唐的后传吧,讲述罗成的后人多难兴邦的故事。它的故事情节跌倒起伏,涉及人物众多,但是叙事比较粗,细节经不起推敲。而且虎头蛇尾,矛盾发展简单,敌我地位转变太快。

粉妆楼成书在清代,受了众多先期历史演义的影响。它的前半截像水浒,讲众英雄落难,在鸡爪山结义、兴兵反唐的故事。后半截像杨家将,讲开国功勋后人,兴兵扫北、征服番邦的故事。所以全书就是一本大杂烩。

然而,这类历史演义小说,也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吧。在古代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空虚。没有电视,看不了宫斗和抗日;没有手机,玩不了抖音和快手;没有电脑,耍不了游戏和直播。为数不多的精神文化生活,大概是听书。

说书在古代很流行,也是最接地气,广泛流传在老百姓中间的精神娱乐活动。在这个基础上,诞生了后来不少优秀的民间文化,比如相声、小说、戏曲。

很多演义小说,是先从说书人那里流传开的,比如说唐、水浒。而这些小说的诞生,又进一步催生了文化的传播。例如,在三国演义基础上,诞生了很多经典的京剧戏曲。

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,谈不上精华与糟粕,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就好。

今天的网络小说,即使站在时代最高点,很多小说内容也尽是垃圾。然后,时代需要它们这样,就不能埋怨作者无能。流量为王,有人看的书就是好书。

所以粉妆楼,放在那个时代,也是一本好书。

Print this entr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