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y 司马顿 | 2020年4月12日 下午12:49
昨天整天都天气阴沉,到了傍晚,突然狂风暴雨。
小楼一夜听春雨,今早起来,看到阳台上又有落花几许。这次降雨是冷空气南下导致,今天气温降了几度。在四月中旬,居然还有一些寒冷。
然而,天气却放晴了,太阳金灿灿的照着大地。空气里湿度大,风也很大。大风带着浓厚的湿气扑面而来,体感并不舒服。
天气如此变化多端,正应了量子世界的经典原理:一切遵循不确定性原理。
在电子双缝实验里,我们知道电子在无人观测时,同时通过两条夹缝,表现为波的行为。在有人观测时,它只走一条夹缝,表现为粒子行为。
在无人观测时,电子的路径是不确定性存在,它既走左边夹缝,又走右边夹缝。这叫量子叠加。一旦被观测,叠加的波函数坍塌,电子的路径就变成确定状态,要么是左边,要么是右边。
在微观的量子世界,遵循不确定性原理。所有的微观粒子,在没有被观测之前,它的运动状态,相位状态,都是不确定的。比如,就旋转方向而言,粒子既上旋又下旋,旋转状态是概率性存在。
中科院的郭光灿院士在讲课里提到,这种不确定性的叠加状态,在宏观世界也有表现,比如各种超导体。那么,量子叠加状态,或许是宇宙发展的根本规律,即一切都不确定,一切状态都同时存在。
对应到人生,也是如此。虽然人体看起来很大,但在浩渺的物质宇宙里,不过是极为细微的存在。而在物质宇宙之外,还有深不可测的暗物质宇宙。因而,细微的个人,在微小的生命时间里,其发展轨迹,莫不遵守不确定性原理。
这个不确定性,一旦被意识参与,就变为确定性状态。到底是什么确定状态,与你的主观意识有关。比如几十年的物理学发展规律,告诉人们电子是一种粒子。带着这个意识去观测电子双缝行为,电子就果真表现为粒子行为。
人生的路径选择也是一样的道理。每个人在人生路上,都曾经面临着重大的选择。比如,去哪里上学,在哪里工作,跟谁结婚,要不要孩子,这都是需要作出的选择,这个选择会影响到他的一生。
每个关键路口,在他作出选择之后,他的人生就处于叠加状态。选择之前的每个方向,不管是A、B,还是C,都在同时发展。他的宇宙产生了分裂,每个方向都在不同的时空独自发展和演绎。这叫平行宇宙,是量子力学里的一个重要分支。
当然,他只能感知到自己当前所在的宇宙。这个宇宙时空,是他在作出选择时,波函数对他坍缩的结果。他在这里的发展轨迹,都按照他自己最初的意识来进行,就跟电子双缝实验里观测到电子粒子性的行为一样。
正因为有了平行宇宙,我们才更应该遵循意识里最原始的直觉,以更具高度、更具开放的视野,来看待普通的人生。
假设有这么个案例,张三跟他老婆关系不睦,生活中琐碎事多,经常吵吵闹闹,发展到想离婚了。他此时有两个选择,要么离,要么不离。
如果他意识深处以家庭为重、不想家庭破裂,那么就选择和老婆继续走下去。他在这个宇宙时空里的生活规律、发展轨迹,都遵循他的意识进行,以家庭为重。虽然小打小闹还有,但家庭是完整的。
如果他意识深处想结束这段关系,那么就选择和老婆离婚。他今后的人生轨迹,当然是按照他的意识行为进行下去,比如再找女友、再组建家庭等。
然而,不管他选择哪个选项,两个方向对应的平行宇宙,都在同时发展。只是,张三只能看到自己所选择的宇宙时空的发展轨迹,而另一个宇宙的事情,他并不知晓。
在张三这个事上,到底要如何选择呢?答案是没有答案,因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。不管他如何选择,他今后的两个状态都是同时发生的。他既可以体验第一个状态,也可以体验第二个状态,没有对错,遵循内心的直觉就好。
既然人生是不确定的,那么我们是否就选择不作为、不奋斗呢?
对普通人来说,不奋斗就意味着没有收入,经济上不充裕,生活就困窘。如果在这种状态下你还能保持好的心态,开心和享受生活,那么不作为的选择,也是完全正确的。但大多数人不能接受这种状态,没有收入就不快乐,那么他势必会选择奋斗。因此,他的奋斗与不奋斗,都是遵循内心选择的结果。
有的人会为失去某样东西而后悔哭泣。其实大可不必为此,你在这个宇宙时空失去的东西,在另外一个宇宙里还会得到。正因为失去,你才有收获。而这个失去,也是遵循你自己当初选择的结果。就跟离婚的案例一样,如果意识深处并不想离,那么就不会失去这个家庭。
有的人会为某样东西,不管名也好、利也好,孜孜不倦的追求,并为之烦恼忧伤。其实也大可不必,你得到与得不到,两种状态都存在,只是你感知不到另外一种状态。之所以感知不到,也与你内心深处的意识参与有关。比如你得不到名,可能是内心深处就不想攀龙附凤、钻营取巧,那么接受自己的直觉行为的结果就好。
人生没有对错,重在参与。你参与的每个时空,都构成了宇宙发展的组成部分。你刻意逃避的,终究还是会发生。你刻意追求的,终究还是会失去。所以,保持一颗平淡心看待生命发展的轨迹,追究内心深处最原始的直觉,那才是你的生命之源。
Source URL: https://smart.postno.de/archives/1758
Copyright ©2025 司马顿的博客 unless otherwise not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