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y 司马顿 | 2018年9月20日 上午11:15
晚上跟一个老师聊天,话题是人类未来的工作,是否会被机器逐步取代。
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讲,未来简单重复的、没有任何创造性的劳动,必然会被机器取代。比如高速公路收费员、环卫工、银行柜台等。
我有个亲戚,读了5年的医学院,去一家三甲医院做看片的工作。我建议他趁早转行,这个东西有什么前途呢?他的工作依赖的纯粹是经验积累。对机器来说,学习以往一百年的经验,就是一瞬间的事。我们现在使用深度学习视觉模型来看X光片,判断相关癌症,比经验丰富的专家还准。
老师的基础教学工作,我认为未来也大概率会被机器取代。很多优秀的K12 App,已经引入人工智能作为助教,因人施教、一对一辅导,实现课程的精准投放。这里面涉及到计算机视觉、语音、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,都是深度学习所擅长的。
老师如果只把自己定位为授课工具,以提高考试得分为唯一目的,那么在这个方向上,未来可以肯定干不过机器。
传统上,老师的工作有三大主题:传道、授业、解惑。授业只是其中一项,容易被机器取代。但另外两项,目前来看,并不能轻言取代。
传道,也即是教授学生工作的方法、做人的道理,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实现自我成长。解惑,解答学生的疑问,言传身教、以身作则,带领学生取得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。
传道、解惑,这里面体现了非常多的情感性和创造性,是人这种高等生物所擅长的,而不适应于机器的冷冰冰的思维。比如,机器不可能因场景施教,教小朋友做人的道理;也不能在小朋友做得好或不好时,给予最恰当的反馈;更不能创造温暖、阳光、爱的环境,让小朋友健康成长。
人的创造性还应体现在跨界。比如老师当好了,可以去当培训讲师,我见过不少企业培训的名师,就是大学老师兼任。还可以写书,把自己的教学经验、知识体系,出版成为作品。
当然,写公众号也是一个途径,我认识个美女老师,就在写公众号,她的每篇作品我都拜读。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,粉丝就是经济,流量就是价值,长期写下去,是有现实意义的。
人是有感情的生物,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个体,有自己的认知、动机、喜好。而机器是冷冰冰的,千篇一律。未来人的个性品牌,会显得尤为重要。我建议大家在工作中,逐渐积累自己的领域人气,形成自己的个人IP。而个人IP是不可取代的。
推荐阅读:《7年后机器人将主宰职场:真正的职场突围,就是一部捷径消亡史》。该文结尾提到的观点,我个人表示认可:
1、未来几十年,中国将迎来大规模的职业变迁,机器人将首先取代“无脑”工作,将人从枯燥反复的机械性工作中解放出来,同时也就意味着,大批的从业者将面临重新找工作的局面;
2、想要顺利度过这次职业变迁,大体有两个方向,一是往大数据和AI无法到达的行业寻求庇护和发展,二是主动迎接挑战,按照时代趋势打造和要求自己;
3、个人想要获得不可替代的竞争力,必须不断地进行“自我革命”,不妨考虑三个核心发力点,分别是跨领域、人际交互、高复杂;
4、未来,个人对组织的依赖性将逐渐削弱,有能力有想法的个体通过提前规划和布局,步步为营,逐渐成长为个人IP,不再受雇于组织,而是和组织缔结合作关系,实现财富和时间上的“相对自由”;
5、即便你资质平平,也不要过分恐慌,随着旧行业陆续被AI替代,新的职业将会兴起,能否顺利转岗则取决于个人是否做好了相应的准备。
Source URL: https://smart.postno.de/archives/532
Copyright ©2024 司马顿的博客 unless otherwise noted.